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。宋代。辛弃疾。 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。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,喜欢登高远望。喜欢登高远望,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。
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,想说却说不出。想说却说不出,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!
丑奴儿:词牌名。
博山: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。因状如庐山香炉峰,故名。淳熙八年(1181)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,常过博山。
少年:指年轻的时候。不识:不懂,不知道什么是。
“为赋”句: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。强(qiǎng):勉强地,硬要。
识尽:尝够,深深懂得。
欲说还(huán)休: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:1.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。2.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。
休:停止。
参考资料:
1、李静 等.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356
2、陆林编注.宋词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207-208
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、闲居带湖时所作,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。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,常到博山游览,博山风景优美,他却无心赏玩。眼看国事日非,自己无能为力,一腔愁绪无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允吉 胡中行.唐宋词鉴赏辞典(南宋·辽·金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:1572-1573
2、陆林编注.宋词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207-208
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。通篇言愁。通过“少年”时与“而今”的对比,表现了作者受压抑、遭排挤、报国无路的痛苦,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。
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,气壮如山,不识愁为何物。无愁说愁,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。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,“识尽愁滋味”。“而今”二字,转折有力,不仅显示时间跨度,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。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,进入“识尽愁滋味”的阶段。所谓“识尽”,一是愁多,二是愁深。这些多而且深的愁,有的不能说,有的不便说,而且“识尽”而说不尽,说之亦复何益?只能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了。比之少时的幼稚,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。其实“却道”也是一种“强说”。故意说得轻松洒脱,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。周济说辛词“变温婉,成悲凉”。读此词者,当能辨之。
全词构思新巧,平易浅近。浓愁淡写,重语轻说。寓激情于婉约之中。含蓄蕴藉,语浅意深。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。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 ...
辛弃疾。 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
志峡船具诗。梢。宋代。王周。 制之居首尾,俾之辨斜正。首动尾聿随,斜取正为定。有如提吏笔,有如执时柄。有如秉师律,有如宣命令。守彼方与直,得其刚且劲。既能济险难,何畏涉辽夐。招招俾作主,泛泛实司命。风乌愧斟酌,画鹢空辉映。古人存丰规,猗欤聊引证。
春暮有怀李孟璿。。李进(孟昭)。 暖云无力度邻墙,风袅游丝拂地长。深院独眠淹病酒,袷罗初试浅熏香。新巢燕子来如约,未谢梨花待洗妆。绿草满池春欲去,几随诗梦到君傍。
玲珑四犯 咏七巧图。清代。姚燮。 斗角钩心,仿股直弦斜,裁就钿表。一卷闲云,花样别翻新妙。那夕乞向天孙,恁慧解、欠三分到。等绣鸳、度与金针,须值藕心聪皎。午窗清课犀奁悄。伴瓜仁,卐纹排小。天然二五称佳偶,拚几回颠倒。谁道片段不成,只顷刻、楼台琼造。更合交枝玉,应堪撩得,倩娘微笑。
和朱少府苦雨。宋代。宋祁。 滞淹连春晦,层阴接夜分。骁壶惟发电,愁栋但生云。里突居无爨,官蛙坐厌闻。遥知霖唱罢,客思转相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