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内

寄内朗读

试说途中景,方知别后心。

行人日暮少,风雪乱山深。

 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,题为《寄内》,是寄给妻子的诗。他的别后心情,所谓“黯然消魂”者,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。

  以途中景色,见别后离情,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,即以实处见虚,则实处皆虚。不说“心情”,而只说沿途风物,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,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。其深度如何,其浓度如何,作者均未明言。且别情之浓,别情之乱,若一一说去,将花费太多笔墨,愈说得多,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、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、说清,故将虚化实,使实处全虚,则更易感人。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。

  按一般叙述方法,诗的顺序应为:“行人日暮少,风雪乱山深。说与途中景,方知别后心。”这里将诗句倒转,是作者独具匠心处。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,第二联陡转,转折颇险而陡,因奇特而见警策,能于险中求警;若按意思顺序来写,则是平铺直叙,而无跌宕之势。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,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,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,虽流畅而失之浅淡。此则不同,首联没有说“别后心”究竟如何,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、极乱。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“途中景”,却全无一字说此“景”;提出了“别后心”,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,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。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,写“途中景”。如此安排,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,心即景,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,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,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、极乱的心情,一如刘长卿的《逢雪宿芙蓉山》:“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。”只着一“贫”字,使下联实写的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变得实处全虚,一片苍茫凄寒之感,弥天而来,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,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。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。

孔平仲

孔平仲 北宋诗人。字义甫,一作毅父。新喻(今江西新余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治平二年(1065)举进士,曾任秘书丞、集贤校理,又提点江浙铸钱、京西刑狱。 ...

孔平仲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同是缑山裔,况同花甲周。唯偏金坛隐,独领瑶池秋。

瑶池碧桃若鸡卵,更有交梨大于盌。君如欲勒弇岭名,共策踰轮追穆满。

()

操存不改旧书生,几载官衙饭菜羹。小郭自临三水上,十州同识独清名。

俸钱每用填民歉,坐舫时因送客行。我从能言言不尽,口碑先已到神京。

()

文会鸡鸣记往年,秋山回首四朝前。典刑数老今谁在,风雨重阳句尚传。

礼祀放晴中夜月,斋坛分碧北陵烟。直庐奎聚翻成感,旧臆新悰一闇然。

()

人多物外役,而我独无营。浩浩复落落,湖山注夙情。

因之不适俗,壮心淹老成。园林聊日涉,守拙若硁硁。

()

说圆不觉拖泥水,立悟分明落二三。要得不移毫发许,宝云山里宝云庵。

()

看一角高楼红晕。望断遥天,画栏偷凭。柳外长虹,艳魂早已化秋冷。

落花三径。吹不去春风影。万古此茫茫,算多少英华消尽。

()